合作院校
三峡大学
三峡大学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和原湖北三峡学院于2000年5月25日合并组建。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的前身是于1978年成立的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先后隶属于水利电力部、能源部、电力工业部、国家电力公司,1996年与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成为“211工程”建设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湖北三峡学院是由原宜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宜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宜昌职业大学于1996年合并而成。
学校办学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1923年,1978年开始举办本科教育,是国家首批学士学位授予单位,1996年开始举办硕士研究生教育,1998年开始培养博士研究生。学校面向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60余个国家(地区)招生,在全国全面进入一本招生。
学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具有推荐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少数民族预科生资格,招收来华留学生和中国政府奖学金生(CSC)资格、招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来华留学生的资格,免试招收香港地区学生资格。
学校是国家水利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大学,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8年,学校被省人民政府列为“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水利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等3个学科被列为“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目前,三峡大学已成为水利电力特色与优势比较明显、综合办学实力较强、享有一定社会声誉的综合性大学。
【学科专业】
学校现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十二五期间获批11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十三五期间获批2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有法律、教育、工商管理、会计、电子信息、临床医学等20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我校共有21个学院,78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工、文、医、经、管、法、教育、艺术九大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6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1个,7个专业通过专业认证;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5个,省级本科品牌专业10个;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7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省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计划9个,省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6个,省级“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11项。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6门,省级一流课程1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套),省级精品课程20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8门。获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10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8个;省级试点学院2个,省级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项目1个。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普通本科生22434人,博士、硕士研究生5279人。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651人,其中教授333人,副教授69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882人;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水利工程组)成员1人。有博士生导师138人,硕士生导师1363人;拥有全学科的教授任职资格评审权。获批省部级以上人才工程人选、专家180余人。学校聘请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蒙代尔及21位院士在内的200余名专家担任兼职教授。学校是“湖北人才工作十强高校”。
【基础设施】
学校占地面积3000余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40万平方米。有各类教学实验(实训)中心2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2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5万余台(件),设备总值达7.23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293万余册,中外文电子期刊8.6万种,中外文电子图书180余万册,中外文数据库60余个,各类数字资源60TB;建有160多个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基地,其中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4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3个。学校是教育部首批全国66所本科院校信息化试点单位之一,建有覆盖全校的有线无线一体化万兆校园网,先后获得“高等教育信息化先进单位”“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建设20年突出贡献奖”。
【人才培养】
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确立“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全面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实施教改工程、创新创业工程,深化学分制教学改革,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近5年来,本科毕业生考研上线率一直保持在23%以上;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居省属高校前列,学校是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50强”高校。在校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取得了可喜成绩。2020年,学生获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奖励969项,其中国家级奖507项;在文化艺术、创新创业竞赛、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或表彰中获国家级奖励41项,省部级奖励79项。
【科学研究】
学校获批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建有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三峡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湖北长江三峡滑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新型石墨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三峡库区生态与环境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峡地区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新能源微电网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有防灾减灾、水电工程施工与管理、水电机械设备设计与维护、天然产物研究与利用、梯级水电站运行与控制、水电工程智能视觉监测、肿瘤微循环与免疫治疗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有水电站仿真和岩土工程研究中心2个原国家电力公司重点实验室。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理(肿瘤)科研三级实验室、湖北省发改委储能新材料工程实验室和智慧能源技术湖北工程研究中心,有地质灾害防治、建筑质量检测装备、微电网、输电线路、弱磁探测、农田环境监测、生物酵素、特色植物繁育、食品胶体、类固醇药物及衍生物清洁生产等1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三峡文化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水库移民研究中心、区域社会管理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巴楚艺术发展研究中心、影视文化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等5个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三峡智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有新型石墨材料、柑橘生物保鲜与防治、有机缓释肥、微电机、智能气泡水位计等12省级校企研发中心。与企业共建湖北省磷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有生物技术中心、宜昌区域非金属功能材料研发及综合服务中心等160多个校级科研机构。学校具有建筑工程设计甲级资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监理、评估甲级资质,水利行业工程设计、电力行业工程设计乙级资质,岩土工程勘察乙级资质,旅游规划设计及城乡规划编制丙级资质。
近5年来,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7000余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一般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和一般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等重点科研项目75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超过2.2亿元;有120余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其中,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13项,二等奖33项,三等奖37项;获国家级社会科学奖励1项,省部级社会科学奖励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34项;获授权发明专利累计近1200余项;公开出版学术专著、译著、教材800余部,年均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3000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的论文950余篇;有1000多项技术开发成果被应用于水利电力行业和地方。学校主办有《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三峡论坛》等学术期刊。
【开放办学】
学校长期坚持开放办学方针,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是“联合国学术影响力”组织成员,“世界高校联盟”(N.E.W.S.)组织常设秘书处单位,“中国湖北—南亚大学联盟”主要发起单位,目前已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0余所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学校是湖北省省属高校中招收留学生人数、专业设置和英语授课规模最大的高校,现有在校来华留学生1400余人;具有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CSC)和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孔子学院奖学金)来华留学生资格,设有HSK(汉语水平考试)考点,开办3个中外合作办学和校际合作项目。2010年,学校获得湖北省“扩大开放先进单位”称号;2011年,获教育部本科临床医学专业MBBS(英语授课)来华留学生招生资格;2013年,获得对香港免试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资格;2014年,获批成为国家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建设单位,入选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实施单位;2016年,入选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实施单位;2017年,入选教育部“丝路奖学金”项目实施单位,通过教育部来华留学质量认证;2018年,获批首批“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社会实践与文化体验基地”,成为首个“湖北省华文教育基地”,获批首批“湖北省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019年,获批承办乍得恩贾梅纳大学孔子学院,获得免试(依据台湾地区大学入学考试学科能力测试成绩招收)招收台湾地区学生资格;2020年,获批学校首个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第二个“湖北省引智创新示范基地”,获批承办“水利电力行业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获批成为教育部“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实施单位。同时,学校重视推进和鼓励师生国际流动,每年均派出相当数量的教师及学生参与国际学术研究或学习。学校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扎实开展国别与区域研究,建立的尼泊尔研究中心入选教育部备案中心。成功承办了教育部“留动中国”、湖北省“世界著名科学家来鄂讲学计划•武汉论坛”“中国湖北-南亚高校校长论坛”等大型活动。
【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
深入推进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着力于全面从严治党,增强全体党员干部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实践。广泛开展以“围绕中心、把握方向、促进发展”为特色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开展师德师风、校风和学风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宣传教育,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学校以培育“爱国、自强、求真、创新”为主旨的“求索”精神为主线,大力推进学术型、生态型、开放型、文明型和智慧型“五型校园”建设,着力营造科学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学习型组织先进单位”“全国校务公开民主办学先进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人民网“基层党建宣传示范单位”“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湖北省文明校园”“湖北省城市园林式单位”“湖北省平安校园”等。学校先后走出1个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全国模范教师、2名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4名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名省道德模范;涌现出创办爱心超市的“全国自强奉献优秀大学生”侯海燕、第十六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高金磊、“全国孝亲敬老之星”黄愉婷、甘肃“十大陇人骄子”肖玉川、“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吴春红、黄愉婷、杨玉霞、安过、瞿发华等一批优秀学子。
学校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大力实施“育人为本、学术立校、创新兴校、特色强校”四大战略,为实现水利电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高校办学目标而努力奋斗。
杭州师范大学
杭州师范大学是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是一所以师范教育为传统、文理并重、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校前身可追溯至创建于1908年的全国六大高等师范学堂之一的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1978年建立杭州师范学院,2000年前后杭州教育学院等五校相继并入,2007年更名为杭州师范大学。
百十年办学历程中,杭师大始终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弘文励教、青蓝相继,自强不息、弦歌不辍,坚持“勤慎诚恕、博雅精进”校训传承,弘扬“包容开放、学与俱进、追求卓越”师大精神,形成“人文学堂,艺术校园”办学特色。鲁迅、李叔同、叶圣陶、朱自清、夏丏尊等名师大家曾在校任教,培养出了丰子恺、潘天寿、陈建功等各领域成绩斐然的杰出校友,成为当时浙江新文化运动策源地、最早传播民主科学思想主阵地,是中国现代教育、近代中国艺术教育及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的发祥地之一。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学校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办学能力水平不断提升,新时代涌现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蔡荣根、数字经济创新者马云等一大批优秀人才。
学校环境优美、风光秀丽,现有仓前、玉皇山、下沙三个校区,分别位于杭州未来科技城、西湖之滨和钱塘江畔,占地面积192.34万平方米。学校下设24个学院(部)、1个直属附属医院(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有全日制在校生29000余人(不含独立学院),其中全日制硕士生5057人、博士生79人,学历国际学生297人。现有教职工2554人,其中专任教师1857人(博士占比75.4%),全职院士、共享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国家和省级高层次人才近80人,学校入选首批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5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18个。化学、临床医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神经系统学与行为学、工程学、材料科学、环境与生态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农业科学和数学等1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化学学科进入前5‰,ESI综合排名连续多年进入全国百强。“十四五”以来获省一流学科14个。
学校是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实施单位、首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地方实施高校、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近年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0项。现有国家级一流专业27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省级一流专业16个,国家级一流课程、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视频公开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4门;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88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4项。
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数位居省内高校前列,2012年以来获得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学校现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11”协同创新中心、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哲社基地、智库等23个,省部级创新团队11个,国际合作科研平台12个。
学校有非独立法人资格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杭师大哈尔科夫学院,先后与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30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交流关系,拥有来华留学生招生与培养资格,是全国首批来华留学质量认证试点工作院校。
当前,全校上下正团结一致,接续奋斗,共同朝着加快建设成为实力强劲、特色鲜明、文化厚重的全国一流大学而不懈奋斗!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全日制综合性高职院校,前身是1910年处州知府萧文昭创办的处州种植学堂。2000年12月,原浙江林业学校和浙江丽水商业学校合并升格组建为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建校以来,学校秉承“树木树人,行知并进”校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对接丽水高质量绿色发展战略,立足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办学特色,培养敬业长技、爱岗忠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2017年4月,学校在全省50所高职院校竞争性排位中脱颖而出,众志成城迈入浙江省优质校建设20强队伍,综合办学实力、办学效益、社会美誉度不断提升。
学校占地470亩,规划用地120亩,校舍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资产总额4.43亿元。下设林业科技、建筑与设计、机电工程、会计、工商管理、旅游与贸易、继续教育7个二级学院,29个专业,普通全日制在校生7681人。现有教职工447人,其中专任教师401人,教授21人,副教授等副高职称教师125人。省级教学团队2支、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优秀教师4人,省级教坛新秀4人、省级专业带头人22人,浙江省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省“151”人才等共31人。现有实训中心9个,其中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3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4个。校内教学实训场所总面积16.83万平方米,教学实训设备总值超过6000万元,图书馆藏书60余万册;校外基地380家,其中紧密型基地200余家。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适时开展“面向基层培养新时期护林人”定向培养,与浙江农林大学合作举办林学(林业技术)本科专业。建成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2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建设专业1个、省级优势专业4个、省级重点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专业建设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共3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共6项。现有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教学资源库课程6门,在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省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8项。
在“八八战略”指引下,学校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在乡村振兴、大花园建设、农旅融合、生态工业等项目上持续发力。与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合作共建日本农村研究中心,建立了丽水农民学院、乡村振兴讲习所、丽水职业教育集团、庆元食用菌学院、丽水旅游养生学院、天喜控股培训学院等平台,为丽水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智力支撑。围绕丽水高质量绿色发展和打通“两山”通道,打造各类服务地方中心工作的技术技能创新平台。紧贴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面向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紧缺领域扩大社会培训范围。学校科研成果获国家社科基金2个、全国教科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个,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厅课题、省哲社规课题等省级以上项目35项。
学校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积极开展“金扣子”育人工程,狠抓学生专业素质和思想素质提升工作,成效显著。涌现出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全国林科十佳毕业生、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全国优秀团干部、浙江省道德模范、浙江省十佳大学生、浙江省十大优秀青年等等一批先进个人。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学校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切实加强党对学校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和全省大局,以“丽水之干”担纲“丽水之赞”,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砥砺奋进,为高水平建成优质院校而努力奋斗!
- 1
机构介绍
机构简介
学员日记
- 1
- 1
共 0 条